摘要: 讨论洪厚甜的书法很难随性漫谈,这应是一个深刻的文化现象,应将之作一个学术化的课题加以研究。在我看来,任何赏评性的华文丽句虽勉强可锦上添花,但决计无法触及他敏感而深厚
讨论洪厚甜的书法很难随性漫谈,这应是一个深刻的文化现象,应将之作一个学术化的课题加以研究。在我看来,任何赏评性的华文丽句虽勉强可锦上添花,但决计无法触及他敏感而深厚的艺术底蕴,更不可能探知他对当代书法发展的文化使命意义。
作为同时代人,我们虽不宜越过历史沉淀而将其过早地作时代使命一类的定位,但也不得不承认,他的艺术观念与这个时代的文化艺术语境之间,实在有着太多的犬牙交错式的互动和冲突,而且,这些互动和冲突几乎都触及到了中国艺术史和美学中的诸多关键问题。
洪厚甜书(一)
例如,作为文本的书法艺术创作应当如何与当下具有多层次观看需求的艺术受众生成意义关联、并最终确立一个普遍性的价值标准?又如,植根于文字书写的书法艺术何以在当今时代被鲜明地划分为专业和业余——如果“专业”一词意味着更完善和更精准的书写技术表达,那么技术之上的审美体验和人文修养乃至天才式的艺术敏锐洞察力是否可以作业余和专业的二元划分?其间是否存在德里达等人一再驳斥的“中心主义暴力”倾向?
再如,作为一门生长了数千年之久的古老艺术,书法的纷繁历时性因素导致的多元审美体验和价值指向,是否真的可以在某一位书家笔下乃至某一件作品当中作共时性的呈现?共时性下提取而出的“线形”、“线质”是否可以与“用笔”、“笔法”等量齐观?书法结字布白中的“形”是否可以与导源于西方欧氏几何学而来的“型”这一概念混同不辨?
洪厚甜书(二)
仅是简单抛出以上三问,我想已足可博得熟悉洪氏书法的行家们会心一笑了。理由很简单,因为每一位执着于书法艺术的行家里手都面临同样的情境和问题,而洪厚甜则是拼杀在这三问中最典型者之一。
以本文微薄之篇幅,根本不可能对某位艺术家的艺术风格与艺术观念作出详细疏解,更何况洪厚甜是位既广博又深厚、既矛盾又圆融的书家。因此权已三问为纲,既略窥其创作旨趣,当然也顺带述及当下书法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