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大家书法 , 书法家学习创作站

公众号:集字书法

集字书法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集字书法

集字书法 扫一扫下载书法APP

当前位置

首页 > 书法学习

赵孟頫与《庶子泉石篆诗册》:元代书法的“承古开新”与文人的心绪寄托

0 2025-10-30 09:24:33

摘要:  赵孟頫的《庶子泉石篆诗册》,虽是临写北宋欧阳修的诗作,却不止是简单的“笔墨复刻”——它既是赵孟頫书法成熟期“集古大成”的鲜活见证,也藏着

赵孟頫的《庶子泉石篆诗册》,虽是临写北宋欧阳修的诗作,却不止是简单的“笔墨复刻”——它既是赵孟頫书法成熟期“集古大成”的鲜活见证,也藏着这位宋室后裔在元代的文化选择与心境投射,更折射出元代书法“回归晋唐”的审美转向,成为理解中国书法史“宋元之变”的重要切片。

从书法脉络来看,《庶子泉石篆诗册》的笔墨间,满是赵孟頫对“晋唐传统”的深度溯源与融合。赵孟頫自幼便以“勤”立身,传说五岁时便临摹智永《真草千字文》五百遍,这份童子功为他打下了扎实的书法根基。成年后,他遍学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流润笔法,取褚遂良的秀雅结体,融李邕的劲挺笔势,最终跳出宋代“尚意”书法的随性,回归晋唐“尚法”的严谨与流畅。在《庶子泉石篆诗册》中,这种“集古”特质尤为明显:通篇笔势轻重明快,无一处拖沓,字体时而丰厚如颜体之稳健,时而清秀似褚体之灵动,洒脱中藏着严整,圆熟里见着力道——这正是他“师法古人却不泥古”的精髓。宋代书法以苏、黄、米、蔡为代表,追求“我书意造本无法”的个性表达,而赵孟頫则认为“书法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他通过《庶子泉石篆诗册》这类作品,将元代书法拉回“晋唐正轨”,为后世树立了“楷书四大家”的标杆,也开启了元代书法“复古开新”的风气。

更值得细品的,是《庶子泉石篆诗册》背后,赵孟頫作为“宋室后裔入元为官”的复杂心境。赵孟頫本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南宋灭亡时,他虽年少,却亲历了王朝更迭的阵痛,一度隐居不仕,坚守着宋室遗民的气节。但后来受元朝征召出任官职,从兵部郎中到翰林学士承旨,看似仕途顺遂,实则始终背负着“贰臣”的争议。而他选择临写欧阳修的《庶子泉石篆诗》,或许并非偶然——欧阳修的诗作借安徽滁州琅琊山的“庶子泉石篆”抒发“其人已死骨已朽,此字不灭留山隈”的物是人非之叹,这份对历史变迁、遗迹长存的感怀,恰与赵孟頫的处境形成微妙共鸣。他笔下的“山只不欲人屡见,每吐云雾深藏埋”,既是对石篆“深藏不露”的描写,或许也暗含着自己在元代官场“藏拙避祸”的心境;而“对之但觉心眼开”的感慨,则像是他在笔墨中寻得的片刻慰藉——无论外界争议如何,只要沉浸于书法,便能暂时抛开身份的枷锁,与古人对话,在晋唐笔墨中找到精神的归处。

赵孟頫的这种“以书法寄情”,也折射出元代文人的普遍困境与精神选择。元代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汉族文人的压制与排斥显而易见,许多文人仕途受阻,只能将心绪寄托于文化艺术。赵孟頫虽入仕,却始终处于“边缘”,书法与绘画便成了他“安身立命”的核心——他在绘画上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元人冠冕”;在书法上创“赵体”,成为后世典范,本质上都是通过“文化传承”来确立自己的价值,也为元代文人提供了一条“以艺载道”的路径。《庶子泉石篆诗册》中,他对欧阳修诗作的临写,对晋唐笔法的复刻,实则是在“延续中原文化血脉”——即便王朝更迭,文字与艺术的传承却不能中断,这既是他个人的文化坚守,也是元代汉族文人“以文化自救”的集体写照。

此外,《庶子泉石篆诗册》的“无纪年”特质,也为这份心境增添了几分朦胧感。我们无法确切知道赵孟頫写下这册书法时的具体年岁与境遇,但从“笔势流畅、结体圆熟”的风格来看,当属他书法成熟期的作品——此时的他,早已褪去年少的青涩,历经官场的沉浮,对书法的理解、对人生的感悟,都沉淀在笔墨之间。每一个笔画的起承转合,每一句诗的轻重缓急,都像是他人生的注脚:有对晋唐传统的敬畏,有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也有对自我身份的和解。

赵孟頫的《庶子泉石篆诗册》,早已超越了“临帖”的范畴。它是一部“活的书法史”,见证着元代书法对晋唐传统的回归;它也是一面“心境的镜子”,映照出宋室后裔在元代的挣扎与坚守;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份“文化的薪火”,在王朝更迭的乱世中,延续着中原文化的血脉。如今,当我们凝视这册书法时,看到的不仅是流畅的笔墨、优美的字体,更能触摸到一位古代文人在历史洪流中,以艺术为舟,穿越时空的坚韧与智慧。
部分文章转载于互联网,若侵权到您的权利,请联系 1170734538@qq.com 删除

栏目导航